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,《诗经》可谓是中国诗歌的奠基之作。虽然语言朴实平凡,却对中国古代诗歌以至中国文学产生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。其中,《诗经》中“兴”这种表现手法,为托物起兴,先言他物再言所咏之事。它第一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呈现,深远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,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、文化心理、民族意识特有的表达方式。

■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林子蕙

《诗经》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其内容及表现形式上。从内容上看,不论是如《采薇》《芣苢》这类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篇章中的,“感于哀乐, 缘事而发”的质朴咏唱, 抑或是如《硕鼠》《伐檀》中对政治人事的抨击或评判, 都是周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、社会风貌的集中体现,具有极强的现实表现精神,为我们徐徐展开一幅来自周代的鲜活画卷。

从表现形式上而言,《诗经》在对现实的集中表现中迸发出大有可观的艺术价值。“风、雅、颂、赋、比、兴”此诗经六义,贯穿着中国的诗歌乃至其他文学体裁的创作,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。对于赋、比、兴,历代都有不同的解释,现多取自朱熹的说法——“赋”为铺排、平铺直叙;“比”为比喻,将想表达的某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;“兴”为托物起兴,先言他物再言所咏之事。这些表现手法第一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呈现,深远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。

“赋、比、兴”这三种写作手法是《诗经》最为突出的艺术成就之一,其中“兴”的意蕴最为广阔、影响最为深远,因此在探讨《诗经》对后世的影响时,避不开对“兴”的探索。历代《诗经》的研究中,对于何者为“兴”,众说纷纭。郑玄在注疏《周礼》时引用郑众的解释 :“托事于物”(《周礼·春官宗伯 ·大师》郑玄注引),后有朱熹解释为“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”,也就是借他物以此来铺垫。综合各家观点,《诗经》中的“兴”可以分成三类:一为定韵起头的兴象,二为渲染环境、烘托气氛的兴象,三为具有象征暗示意味的兴象。这三种类型的“兴”的运用,都对中国后代诗歌创作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。

首先是定韵起头的兴象,描绘某一具体的场景,但所描绘的场景与后文没有直接的联系,是所谓“借物以起兴,不必与正意相关也”。如《秦风·黄鸟》:“交交黄鸟,止于棘。谁从穆公?子车奄息……”这是一篇揭露统治者残暴的讽喻诗,可黄鸟在棘等小树上休息的场景与后文要表述的内容无关,这类诗中的起兴,只是起在开头协调音韵的作用,与后文文意无关。

第二类是渲染环境、烘托氛围的兴象,这类兴象在《诗经》中运用得很广。如《王风·君子于役》:“君子于役,不知其期。曷至哉?鸡栖于埘。日之夕矣,羊牛下来。君子于役,如之何勿思!”这是一首思妇诗,表现妻子思念于役的丈夫的愁苦与哀怨之情。在抒发“何时归家?”的感慨之后,笔锋一转,描写农村黄昏之景——鸡回了窝,太阳下山,牛和羊成群结队下山坡。本是一幅和乐温馨的画面,身旁却独独少了丈夫,更添愁思。以牲畜归家的兴象,营造落寞的氛围,为接下来的强烈抒情烘托情绪、积蓄力量,这就是“兴”在其中的表达效果。

这类表现手法,不仅被后世的诗歌传承运用,还生发了中国诗歌最具审美价值的一个命题——诗中围绕情景关系的塑造。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,人们对自然与人类社会、情与景的联系变得更具理性与逻辑性,于是情与景的融合渐渐由生疏走向紧密融合,追求“情景合一”的艺术效果。

“兴”的第三类运用是象征与暗示。这类兴象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指向性,读者通过类比联想,就可以将这种意义指向性与诗歌正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。最为典型的运用是《氓》里的“桑之未落,其叶沃若。于嗟鸠兮,无食桑葚”,以桑叶之润泽有光,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,后又有“桑之落矣,其黄而陨”,以桑叶的凋落比喻自己年老色衰,后接下文对男子的控诉,意味悠长,耐人回味。“兴”常与“比”联系起来,通过“比而兴也”达到一针见血的表达效果。从文学功用论的角度来谈,孔子提出《诗经》可以“兴观群怨”,实现教化功能。儒学兴起以后,出于服务于封建统治的需要,讽喻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被纳入儒家教化的文化传统和批评体系之中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起象征与暗喻作用的兴象逐渐与第二类兴象分离,兴观群怨之怨的作用凸显,讽喻美刺的使用愈加广泛,日趋濡染上了有目的的功利色彩。《诗经》中的这类表达由此一直被沿用,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笔法,以托物言志、象征、讽喻等手法运用在后世诗篇。这其中有如郑燮在《竹石》之中“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的自喻表明心志,也有外向式地面向个体或群体的风咏、吟赏、晓谕、讽刺、批判、劝谏等。文人儒士以讽喻褒贬时政,发表政见,留下了不在少数的讽喻诗作品。有如“山外青山楼外楼,西湖歌舞几时休?”“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后庭花。”“可怜半夜虚前席,不问苍生问鬼神。”

“兴”起源于《诗经》,在中国文学创作的土壤里肆意生长,变幻出多种形态,热烈地蓬勃于中国诗歌,乃至中华文学的广袤原野中。初生时粗糙而不成熟的“兴”,已经成为我国诗歌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抹底色,成为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、文化心理、民族意识特有的意义或情感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方法,带领读者畅游在物我、情景交融构建的境界中,为创作主体与物、人类与自然社会搭建了一道玄妙的桥梁。

限时特惠: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网赚创业教程,会员可以下载全站资源点击查看详情
站长微信:11082411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