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遗老手艺如何避免“人走艺消”?

木版年画老艺人去世引发人们对非遗老手艺传承的关注

技艺高超_技艺高超的猎人_技艺高超的猎人一开始学的是

陈庆生刻的版。

技艺高超_技艺高超的猎人一开始学的是_技艺高超的猎人

陈庆生刻版印出的年画。

“靠墙走,靠墙站;光穿衣裳不吃饭。”这是早些年在中国北方流传的一则民间谜语,如今,就算在农村,孩子们也回答不出“年画”这个谜底了。不仅如此,随之一同消失的还有刻版的老手艺人……

9月5日下午3点多,冠县定远寨乡后杏园村81岁的老艺人陈庆生因病不幸去世,让熟悉他的人倍感惋惜,因为老人手上的刻版绝活从此失传。

八旬老艺人不幸因病去世

东昌府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木版年画之一,迄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。专家公认其“刀味很浓”,特别是一对门神画《秦琼》《敬德》被称为“天下第一门神”。“年画来路不用问,北到东昌府,南到朱仙镇”,当年盛传的歌谣,形象地表达了东昌府木版年画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
1952年,16岁的陈庆生开始跟表哥——定远寨镇黄寨子村的徐洪宾学刻字,后来刻版,十多年的工夫不是白下的,他的技艺日渐精进,刀工精巧,关羽、秦琼、尉迟恭、童子提篮等一个个造型夸张、色彩艳丽、质朴无华的艺术形象在他的刻刀下诞生。

就在陈庆生开始用刻版养活自己的时候,“文革”来了。一时间,家家户户都撕掉了年画,年画作坊和年画店也陆续歇业。陈庆生和其他刻版匠一样,因为怕受到冲击,就连刻版和工具也都销毁了。

“心疼啊,可也没有办法,就是可惜这手艺了。”谈及这段经历,陈庆生曾这样感慨。

2008年6月,东昌府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陈庆生逐渐忙碌起来,有采访的、有研究年画的,更多的是请他刻版的。于是,歇了20多年的陈庆生又拿起了刻刀……

自此,受到“重视”的陈庆生再也没有放下这个自己当年用来“糊口的营生”,直到今年3月份。感觉身体不适的他被家人送到医院,最后查出是肺癌晚期。家人忍住悲痛,瞒着病情,带着老人到冠县、聊城等地医院进行诊治,希望他能够再次拿起心爱的刻刀。无奈,天不遂人愿,9月5日下午,说是要睡一会儿的老人再也没有醒来。

刻版技艺高超从此成追忆

张宪昌曾任聊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,民俗学研究生导师,民俗艺术研究所所长,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“十二五”重点学科带头人。

张宪昌说,东昌府木版年画受到众多专家的青睐,主要原因是其刻艺精湛。近些年,桃花坞还在,杨柳青依旧,却再也难觅东昌府木版年画的踪影了。不仅如此,随之一同消失的还有雕刻木版年画的老手艺人……1998年的一天,他带着一棵梨树走进陈庆生的家,就是为了拯救“东昌府木版年画”。

2011年,在张宪昌的引荐下,东昌府年画社社长徐秀贞请陈庆生“重刻移植”,开始了东昌府木版年画的传承和保护,至今已完成大部分工作。

9月6日,徐秀贞去后杏园村吊唁了陈庆生老人。她告诉记者,陈庆生老人的去世,她感到非常难过,不愿相信这是真的。这是木版年画业的一大损失,他技艺高超,刻版就像在豆腐上作画一样,如此娴熟的刀工、精美的线条,非常珍贵,不可多得,这种原汁原味的东西今后再难有了。

张宪昌说,可以说,陈庆生是东昌府木版年画“大师级”的刻版老艺人。把刻字的线条表现在木头上,恰到好处地展现艺术形象,这种刻艺水平,聊城甚至全省无人企及,他今年81岁,如此高龄还能刻版,在全国也罕见。东昌府木版年画是一项国家级遗产,这几年老人做的事情是把保存的老版样重刻移植一遍,此举更是其他人做不到的。

中央美院教授、著名年画研究专家薄松年曾对东昌府木版年画给予高度评价,他说,聊城老艺人陈庆生的雕刻技艺表现出的线条流动感,确实非常高超,这与刻书业是分不开的。

6月6日,病中的陈庆生收到了一本荣誉证书——鉴于他在东昌年画刻版技艺和传承方面的突出成就,聊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其“杰出民间刻版艺术家”称号。对此,市文联副秘书长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朱静表示,这既是对老人的一种临终关怀,也是对其高超技艺的肯定。

传承多是中老年人挑大梁

很多来自民间的传承艺术,或者是没有人愿意学,或者是参与的人越来越少,虽当地文化部门投入不少精力整理、发掘,但依然面临失传的窘境。

今年2月份,徐秀贞的女儿陈娅芃、菏泽郓城的张宪国和莘县古云的南忠豹,三人一起到后杏园村向陈庆生老人拜师学艺。遗憾的是,他们还没有好好向老师请教,就已经没有机会了。

今年年初,聊城市第四批非遗项目传承人名单公布,44人入选,其中40岁以上的35位,最大的69岁。

记者在走访中发现,很多民间手工艺都正在遭遇传承“断档”的危机。东昌古锦制作技艺传承人梁平告诉记者,现在年轻人对制作时间长、环境单调的民间手工艺不感兴趣,宁可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坐在案前琢磨工艺,还有人觉得短期内收入低,不少收来的年轻徒弟学一段时间熬不住就走了。

非遗传承是活态传承,其最大特点是人在艺在,人亡艺绝。

梁平表示,目前鲁锦的从业者很少。“通过政府对接扶贫村落,我找到一些心灵手巧有织布手艺的人。但这些手艺人大部分已经60岁以上了。”

在阳谷烙画、茌平剪纸等项目上也是如此,新一代传承人的年龄大都在40岁以上,他们这个群体成了非遗传承的主力。

“传承了多年的老手艺,怎么能终结在我们这一代的手里?”这是记者在今年“五一”期间省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听到的最普遍的感慨。

虽然近年来我市对于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不断提高重视程度,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格外关注,但年轻人普遍对传统手工艺“不感冒”的现状未得到有效缓解。聊城市文广新局文化艺术科科长穆芳丽表示,加强融合创新以迎合年轻人的喜好,或许是“老手艺”吸引“新力量”必须做出的改变。

接地气才能让非遗“活”起来

在古城东昌府木版年画博物馆里,徐秀贞收集、制作的木版年画挂满了墙壁,桌子上、地上放着大大小小、颜色各异的木版。

只要是开着门,就会有市民和游客进来参观。徐秀贞说,有些人看了忍不住赞叹一番,也有人拿出手机狂拍一气,还有人跟她聊几句,但没有人肯花钱买。天津“杨柳青”作为一个小镇,每年都搞两次木版年画节,吸引了大批客商、游人。在羡慕外地同行的同时,她期盼自己的年画社能开花结果、形成产业。

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“文化与自然遗产日”,活动主题是“非遗保护——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”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传承,如何在传承中创新,如何让其在生活中“活”起来,一直是非遗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。

东昌雕刻葫芦历经千年的传承与演变,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民族、地区特色和艺术风格,大批雕刻爱好者投身这门工艺。为了传承东昌雕刻葫芦艺术,我市通过举办文博会等方式,为传统工艺葫芦的发展搭建平台。

剪纸质料便宜,可就地取材,不需精雕细琢自有其淳厚古拙或纤巧天成之风趣,令人百观不厌。我市有关部门与聊城大学联合,对剪纸爱好者进行培训,受到热烈欢迎。

穆芳丽告诉记者,近年来,我市在非遗名录申报、挖掘非遗项目传承人、搭建非遗文化展、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方面做出不少努力,成效显著。今年,我市将把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纳入财政预算。

她认为,要使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生活,就必须接地气,这就需要基于传统因子,运用现代元素创造出更多的表现形式与文化产品,只有这样,非遗才能更有活力。记者 张目伦

限时特惠: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网赚创业教程,会员可以下载全站资源点击查看详情
站长微信:11082411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